1 分钟阅读

Power By AI And Me.

一、课程体系概述

基于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米思齐Mixgo MINI(元控奋斗板)硬件平台,设计面向八年级学生的物联网、开源硬件与程序设计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学习理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前期准备工作

1. 硬件设备准备

基础设备清单:

  • Mixgo MINI(元控奋斗板)开发板:每位学生1块
    • 传感器模块:温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声音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
    • 执行器模块:LED灯、蜂鸣器、舵机(需要扩展)、直流电机(需要扩展)
    • 通信模块:蓝牙模块、WiFi模块
  • USB数据线:用于程序下载和供电
  • 基础电子元件:面包板、杜邦线、电阻、电容等
  • 3D打印外壳材料:用于项目封装

设备配置建议:

  • 采用”1+1”模式:1块主板+1套传感器套件
  • 建立设备借用和管理制度
  • 准备备用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 软件平台搭建

开发环境:

  • 米思齐(Mixly)图形化编程软件
  • Python环境(用于高级项目)
  • 串口调试工具
  • 固件烧录工具

UMU平台配置:

  • 注册UMU教育版账号
  • 创建课程空间和学习小组
  • 配置课程权限和访问设置
  • 准备多媒体素材上传空间

3. 教学团队准备

师资配置:

  • 主讲教师:1-2名,具备编程和物联网基础
  • 助教:1-2名,协助学生实践操作
  • 技术支持:1名,负责硬件维护和技术问题解决

教师培训:

  • 米思齐软件使用培训
  • Mixgo MINI硬件操作培训
  • 项目式教学方法培训
  • UMU平台使用培训

4. 课程资源准备

教学材料:

  • 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
  • 项目指导手册
  • 实验操作指南
  • 评价标准和量规

数字化资源:

  • 教学视频和微课
  • 程序代码示例
  • 电路连接示意图
  • 常见问题解答库

三、课程体系设计

1. 课程结构框架

总体设计:

  • 学期安排:1学期(16-18周)
  • 课时安排:每周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3:7比例)
  • 班级规模:20-25人

课程模块:

模块 主题 课时 核心内容 实践项目
模块一 开源硬件基础 4 Mixgo MINI介绍、Mixly编程环境、基础语法 LED闪烁、按钮控制
模块二 传感器应用 6 常用传感器原理、数据采集、条件判断 环境监测仪、人体感应灯
模块三 执行器控制 6 常用执行器原理、输出控制、循环结构 智能小车、自动灌溉系统
模块四 通信技术 6 蓝牙通信、WiFi通信、数据传输 远程控制器、物联网节点
模块五 综合项目 8 项目设计、团队协作、作品展示 智能家居系统、校园安全卫士

2. 核心项目设计

项目一:智慧教室环境监测系统

  • 项目描述: 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监测教室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系统
  • 核心技术: 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显示、阈值报警
  • 学习目标: 掌握传感器使用方法,理解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
  • 实施周期: 4课时
  • 评价方式: 功能实现度、代码质量、创新点

项目二:智能校园导航系统

  • 项目描述: 设计并实现一个校园内的智能导航小车
  • 核心技术: 电机控制、避障算法、路径规划
  • 学习目标: 掌握执行器控制方法,理解控制算法原理
  • 实施周期: 6课时
  • 评价方式: 功能实现度、导航精度、创意设计

项目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 项目描述: 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 核心技术: WiFi通信、远程控制、数据存储
  • 学习目标: 掌握物联网通信技术,理解远程控制原理
  • 实施周期: 8课时
  • 评价方式: 系统完整性、用户体验、技术难度

3. 教学方法设计

项目式学习流程:

  1. 情境导入:通过真实场景引入项目需求
  2. 问题分析:分析项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 方案设计:设计技术实现方案
  4. 实践操作:动手实现项目功能
  5. 测试优化:测试功能并优化改进
  6. 展示评价: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差异化教学策略:

  • 基础层:提供完整代码模板,重点掌握操作流程
  • 进阶层:提供核心代码,自主完成功能扩展
  • 创新层:只提供需求描述,自主设计实现方案

四、UMU平台应用设计

1. 课程发布与管理

课程结构设计:

  • 课程首页:课程介绍、教学团队、学习指南
  • 章节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内容
  • 学习资源:提供相关文档和视频资源
  • 互动讨论:设置讨论区和问答区

学习路径设计:

  • 预学习:课前微课和预习任务
  • 课中学习:直播教学和实时互动
  • 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和拓展学习

2. 互动功能应用

实时互动工具:

  • 签到:课堂扫码签到,实时统计出勤
  • 提问: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及时解答
  • 讨论:围绕项目主题进行深度讨论
  • 投票:对关键问题进行快速调查

实践操作支持:

  • 拍照:学生上传实验过程照片
  • 视频:录制操作视频进行指导
  • 代码分享:学生分享程序代码
  • 远程协助:教师远程查看学生操作

3. 评价体系设计

多元化评价方式:

  • 过程性评价:学习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
  • 实践性评价:实验操作能力、项目完成质量
  • 创新性评价:创意设计、功能扩展
  • 协作性评价:团队合作、沟通表达

UMU评价工具应用:

  • 作业:提交项目报告和代码
  • 考试:理论知识测试
  • 问卷:学习反馈收集
  • 互评:学生间作品评价

4. 游戏化学习设计

激励机制:

  • 积分系统:完成任务获得积分
  • 排行榜:展示学习进度和成绩排名
  • 徽章系统:获得不同技能徽章
  • 关卡设计:按难度设置学习关卡

竞技活动:

  • 编程挑战赛:限时完成特定功能
  • 项目展示赛:展示最佳作品
  • 创新设计赛: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 团队协作赛:团队项目竞赛

五、实施保障措施

1. 技术支持保障

硬件维护:

  • 建立设备维护档案
  • 定期检查设备状态
  • 及时维修故障设备
  • 备用设备准备

网络支持:

  • 稳定的WiFi网络
  • 充足的带宽保障
  • 网络安全防护
  • 数据备份机制

2. 质量监控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

  • 定期听课评课
  • 学生反馈收集
  • 同行评议
  • 专家指导

学习效果评估:

  • 阶段性测试
  • 项目成果展示
  • 学习反思报告
  • 技能认证考试

3. 安全保障措施

实验室安全:

  •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 配备必要安全设备
  •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 购买意外保险

网络安全:

  • 网络访问控制
  • 数据安全保护
  • 隐私信息保护
  • 网络行为监控

六、预期学习成果

1. 知识与技能

核心知识:

  • 开源硬件基本原理
  • 物联网技术概念
  • 编程思维和方法
  • 项目设计流程

关键技能:

  • Mixly图形化编程能力
  • 传感器和执行器使用能力
  • 电路连接和调试能力
  • 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2. 核心素养

计算思维:

  • 问题抽象和建模能力
  • 算法设计和实现能力
  • 逻辑推理和调试能力
  • 系统分析和优化能力

创新能力:

  • 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 设计思维和方法
  • 原型制作和测试能力
  • 持续改进意识

协作能力:

  •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项目管理和组织能力
  • 领导力和执行力
  • 冲突解决能力

3. 学习成果展示

作品展示:

  • 学期项目展示会
  • 校园科技节展示
  • 区域比赛参与
  • 在线作品展览

能力认证:

  • 米思齐编程等级认证
  • 物联网技能认证
  • 创新设计认证
  • 团队协作认证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1. 课程特色

项目驱动学习:

  • 基于真实场景的项目设计
  • 从问题出发的学习模式
  •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 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

技术前沿性:

  • 基于开源硬件平台
  • 融入物联网技术
  • 结合人工智能元素
  • 面向未来技能培养

个性化学习:

  • 分层教学策略
  • 自主学习路径
  • 多元评价方式
  • 个性化指导

2. 创新亮点

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

  • 实体硬件操作
  • 虚拟仿真实验
  • 在线协作平台
  • 云端资源共享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企业技术支持
  • 专家指导参与
  • 真实项目合作
  • 就业导向培养

可持续发展理念:

  • 开源共享精神
  • 环保设计理念
  • 社会责任感培养
  • 终身学习能力

八、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体系基于米思齐开源硬件平台,面向八年级学生设计,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主题,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UMU在线课程平台的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协作,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参与度。课程的实施将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

未来将继续优化课程内容,拓展项目类型,加强与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